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501期/工作交流/内容详情

向新而行 以质取胜 数智赋能 ——石泉县推进传统蚕桑产业焕发新活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夏玉刚 陈 杰发布时间:2025-03-06 09:07 来源: 【字体:

  石泉是西部蚕桑产业第一大县,兴桑养蚕起源于西周,鼎盛于汉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丝路之源 金蚕之乡”,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中国蚕桑之乡”称号。近年来,石泉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破解传统蚕桑产业生产效率底、管理能力弱、产品质量差、规模效益不显等问题,走出了一条“数智赋能”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一、聚力向“新”而行,培树发展动能。紧盯传统产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的“短板”,引进新设备、运用新技术率先开展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试点,创新实践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是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深入挖掘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历史底蕴,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聚焦破解蚕桑产业存在的桑园品质不高、产业效益不显、精深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引进新主体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全面开展提质增效试点。二是探索新模式,明确新方向。紧盯蚕桑产业智能化和优质优价发展方向,围绕质量效益双提升,统筹考虑养蚕周期、蚕茧质量,探索“养蚕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收购合理化”模式,推行小蚕共育智能化、大蚕饲养轻简化、上蔟采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分段养蚕信息化,构建“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模式,将养蚕由原来的32天缩短至15天,全年从养蚕6批次增加到10批次;试点鲜茧仪评收购体系,推行优茧优价、化蛹分类售茧,张产效益提高500元以上。三是运用新技术,培树新动能。着力引进推广智能控制、数字体系、轨道运输、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设备,建设智慧共育环境物联网平台、滑轮升降蚕台、自适应旋转方格簇等高效蚕具,铺设桑园运输轨道3千米,购置喷药无人机2台,实行桑园管理无人机飞防,为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坚持以“质”取胜,提振产业质效。以量的合理增长为基础,以质的有效提升为突破,聚力打造全国6A级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一是找准症结提品质。深度分析全县蚕茧质量不高问题根源,从质量管控和政策激励双向发力,全县蚕茧收购站拒绝收购毛角茧。实行优质茧奖补,鼓励蚕农使用方格簇提升蚕茧质量。试点引入智慧蚕桑蚕茧信息化收购系统,采取仪评收茧评级、定价模式,公开蚕茧级别和收购价格,保证公平交易,其中优质鲜茧每斤价格高出市场均价6至10元,引导全县蚕茧优质优价发展。二是培育主体树品牌。出台扶持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引进科技人才加持,培育蚕桑丝绸及蚕桑副产品类企业18户,开发丝绸服饰、蚕桑食品、日化用品等蚕桑产品30余种。“桑叶全粉”通过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石泉茧丝”“石泉蚕桑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泉蚕丝”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逐年攀升。三是多元融合增效益。做足“产业+”
  文章,统筹推进以蚕桑产业为IP的金蚕小镇建设,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为内涵的鎏金铜蚕文化,建成桑品种博览园、桑果采摘园,拓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等旅游功能。成功创建“沧海桑田”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蚕桑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开发“蚕桑宴”和鎏金铜蚕文创产品80余种,实现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蚕丝加工、副产品开发多元融合发展,诠释了“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的生动实践。
  三、推广数“智”管理,赋能转型升级。打破传统生产管理方式,建立数字信息系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实行智能控制,让生产精细化。按照项目资金出一点、县级财政筹一点、经营主体贴一点的方式对22个小蚕共育室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智慧温湿度控制设备和空气质量检测传感技术,建立产业音视频督导系统,实现小蚕生长全流程管理精细化。二是运用数字技术,让管理科学化。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建设蚕桑指数大数据平台,录入全县养蚕户信息,对养蚕发种、生长过程、蚕茧销售等进行全面监测,确保蚕桑产业管理有序、健康发展。三是打造系统集成,让产品标准化。探索建立桑园管理、蚕种制种、自动催青、智能养蚕、仪评售茧全过程溯源系统,全过程建立生产标准、流程和生产数据,实现全过程质量管控和标准化生产体系,为打造国家6A级优质茧丝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夏玉刚系石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杰系石泉县农业农村局干部)
  责任编辑:叶苗 杨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