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幸既参与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起草工作,又列席了市“两会”旬阳代表团讨论会议,难得机会从起草者角度聆听代表发言,感触很深、受益良多。结合个人思考和感悟,浅谈几点体会。
一、分团讨论:一次深入的调研
(一)“从会场到田野”,分团讨论是基层声音的“直通车”。代表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发言涉及面广,谈的都是实践经历。有产业工人代表建议“将拐枣产业纳入全市‘6+X’特色产业中,提名叫响”,呼吁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有乡村教师代表提出“推进教育领域‘市级造峰’和‘县域强基’工程”,建议通过提高县级教育质量留住县域人口、促进县域发展;有社区书记反映“少数群众经常拨打‘12345热线’但反映不实,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希望出台完善“12345热线”平台规范运行机制,出台惩戒措施。代表们的发言让我获得了很多之前未曾掌握的信息,有建议、有问题,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打破了“报告读、代表听”的传统模式,成为基层问题的“集中会诊”,让我在有限时间内捕捉到不同群体的核心诉求。
(二)“从数据到案例”,分团讨论是问题导向的“显微镜”。代表们讨论十分认真、严谨,对一些数字非常关注,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具体案例。有代表针对《报告》中提出“2025年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00个”的目标,指出当前“千万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前紧后松的苗头,建议持续加大支持投入力度,通过抓点示范、经验总结、久久为功,推动走深走实;有代表就《报告》中“健全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的表述非常赞同,提出“基层工作人员经常反复录入、更新不同APP的同类信息”问题,建议持续为基层减负,推动省市层面实现跨部门数据和信息共享、互通、融合;还有代表提出“旬阳的燃气槽车运输成本高、企业无气可用、气价高等问题突出”,建议将安康至旬阳长输管线建设纳入2025年市级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气化旬阳”,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讨论将宏观数据和具体问题逐一呈现,暴露出政策落地中的“最后一公里”梗阻。
(三)“从争论到共识”,分团讨论是集体智慧的“孵化器”。讨论中多个代表围绕同一问题发表意见,从分散到集中,再到达成一致,通过有效沟通促进了共识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代表们深入讨论“西康高铁通车对安康发展带来的影响”,从“高铁红利、虹吸效应、机遇和挑战”等多角度发表意见,都认为“要谋划在前,在区域融合发展路径、相关制度安排、人才储备、产业规划、路网衔接、项目配套等方面做好准备”;针对“旬阳卷烟厂产品特点和全省烟草行业发展布局调整”,多位代表建议加大对旬阳卷烟厂支持力度,充分释放产能,增加工业产值,培植税源,论证了绿色转型的可行性。真理越辩越明,多元观点的碰撞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破解思路。
二、感悟初心:真挚的为民情怀
(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领导干部对民生痛点的快速响应,体现了“群众小事即大事”的执政理念。王彪主任在听取代表建议“完善‘12345热线’平台规范运行机制”讨论时,现场表示“安排启动安康市‘12345热线’立法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规范接诉办理工作,提升为民服务质效”,目前“12345热线”立法工作正有序推进;黄戈常务副市长在听取代表建议“加强我市工业产业上下游、区域间、跨行业产业协同”讨论时,明确表示专题研究,会后全市召开了工业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会进行部署;张广东副市长在听取代表建议“关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问题”讨论时,当场答复“全市公安机关已部署开展了相关专项行动,近期还将提请市委政法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目前已召开全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推进会。相关任务的推动落实,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深厚情怀。
(二)“既挂帅又出征”。政策制定后党员干部的有效落实,才能让纸面目标转化为群众获得感。一名村干部分享了调研经历:为摸清该村设置的垃圾焚烧池个数、村民垃圾处理方式,他用一个周时间跑遍村里所有道路,详细整理了相关数据,建议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合理配置公益性岗位和有关设施设备;一名镇党委书记讲述了“在盘清耕地底数,解决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工作中”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如何争取村民大力支持,带领干部驻村逐户谈心,到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印证了“脚底沾泥才能心中有底”,也让我感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在政策落地中的担当精神。
(三)“功成不必在我”。真正的为民情怀,既要有解决眼前急难的魄力,更需谋划长远利益的格局。针对“农村人口流失”的担忧,有的代表建议“出台鼓励扶持青年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支持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有的代表建议“出台鼓励本土文艺人才创作优秀作品的措施,推进文化繁荣”,《报告》中明确要求“2025年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促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繁荣文化体育”,等等。这些都是对群众所想所盼的前瞻谋划和有力部署,彰显着长远布局中的战略定力。
三、回味反思:以调查研究提升政务效能
(一)完善调研机制,避免“运动式”“盆景式”调研。优化制度设计,每年固定时间深入基层、扎根一线,也可利用回老家或是与亲戚朋友聊天交流中,关注存在问题。突出技术赋能,多方收集信息,整合12345热线、网络舆情等多源信息,精准定位高频问题。创新调研方法,突破“走过场”“填表格”的局限。综合运用场景化、协同化调研,可在农贸市场、医院挂号厅等民生场景设置“观察哨”,记录群众真实行为轨迹,也可邀请人大代表、社区网格员组成“跨界调研组”,打破视角局限。
(二)提升调研能力,克服“本领恐慌”“思维定式”。以问题引领调研方向,在调研前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勤学好问,广泛求教,让受访者感到是在和内行人打交道,从而愿意说心里话。灵活运用走访蹲点、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调研方式,根据调研主题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提高调研科学性和精准度。虚心向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求教,选好调研对象,鼓励积极反映真实情况和问题,坚持既报喜又报忧,通过深度的互动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形成具有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
(三)强化成果应用,杜绝“报告写完束之高阁”。防止“调”而不“研”、“研”而不“用”,及时跟进监督问效,加强跟踪评估、督促指导,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管用有效的措施,打通调查研究“最后一公里”。建立调研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调研后的报告力争领导批示,通过批示督办推动工作闭环。助力政策转化,可在市政府网站设立“建议直通车”,甄别有效信息,鼓励基层干部直接报送“小切口”解决方案,转相关部门参阅。
(作者系市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科科长)
责任编辑:谭勇 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