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暑期小课堂”里的“志愿密码”

    作者:张丹华 朱涛 时间:2025-08-07 08:26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暑期,在平利县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个个精心打造的“暑期小课堂”,正成为孩子们安全、快乐、有收获的“第二家园”。在这背后,是返乡大学生的青春力量、技术能手的专业特长、银发长者的无私坚守,更有基层党组织凝聚的强大合力。今年夏天,平利县以志愿服务为纽带,以“共驻共建”机制为引擎,绘就了一幅关爱“一老一小”的温情画卷。
      “双支点”撬动民生关切,志愿服务精准发力
      长安社区的张大妈,这个夏天的眉头舒展了不少。“以前暑假最愁孙子没人管,做饭也费劲。现在好了,‘爱心餐厅’解决吃饭难题,‘小课堂’管孩子学习玩耍,政府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了!”张大妈的感慨,道出了长安镇“一老一小”双服务模式的暖心实效。
      长安镇党委精准捕捉社区痛点,“爱心餐厅”聚焦高龄、独居、困难老人“做饭愁”,热乎饭菜传递着看得见的关怀;“暑期小课堂”则化解务工家庭、隔代照护的“看护难”,让孩子们在安全环境中“学有所乐”。这种“双支点”模式,成为平利志愿服务紧扣民生需求、精准发力的缩影。“从‘老有所养、食有所安’到‘幼有所育、学有所乐’,我们要让关怀摸得着、幸福看得见。”长安镇党委书记郑杰如是说。
      “专业红”下沉一线,安全守护筑牢生命防线
      在城关镇西城社区“安全童行”小课堂,生动的一幕正在上演:“湿手能不能碰插座?”社区民警李警官指着图片问。“不能!那是‘电老虎’!”孩子们异口同声。
      另一边,志愿者讲师正带领孩子们沉浸式阅读绘本《汤姆走丢了》。“汤姆找不到妈妈了,他该怎么做?”“不能乱跑!要找穿制服的人帮忙!”七岁的乐乐大声说道。通过绘本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应对走失的安全法则悄然扎根心田。
      课堂尾声,孩子们举起小手宣誓:“我宣誓:合理规划时间,拥抱阳光生活,不做‘小屏奴’!”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是对健康假期的承诺。
      “银发”辉映志愿初心,师者仁心点亮山乡
      清晨八点,西河镇女娲山村山路蜿蜒。退休教师叶世平、李照琼夫妇,已准时出现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暑期小课堂。教室内,20多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整齐就座,琅琅书声随之响起。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叶世平带着孩子们诵读《弟子规》,银发垂落额角,声音洪亮而慈爱。一旁,李照琼老师正俯身指导一个孩子解数学题,耐心细致。
      “叶老师、李老师不仅教我们安全知识,还教我们感恩父母。”五年级学生李柏锐眼中满是敬重。学生家长任何芬更是感激:“这么热的天,两位老师天天来教孩子知识,更教孩子做人,这份心太难得了!”
      面对赞誉,李照琼老师笑容朴实:“教书育人是刻在骨子里的天职。能回到孩子们中间,看到他们成长,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辛苦点也值得!”女娲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廖琴感慨:“叶老师夫妇的不辞劳苦,是志愿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暑期以来,平利县80余个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阵地,高效整合辖区“共驻共建”单位、返乡学子、专业人才等110余名志愿者,开设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兴趣拓展、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等多元课程,组织防溺水演练、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网络安全教育等实用技能培训;开展绘本阅读、手工制作、科普实验、文体活动等寓教于乐的素质拓展,将“小课堂”打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惠民品牌,累计服务超1000余人次。
      这种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家庭育儿压力,为青少年打造了安全、充实、多元的成长空间,也为大学生、专业人士、退休人员等群体提供了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宝贵平台,更让志愿服务的“微力量”汇聚成关爱民生、促进和谐的“星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