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17 15:31作者:陈丽来源: |
岚皋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依法监督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监督机制,强化跟踪问效,通过闭环管理、刚性问责、持续发力等方式,推动解决了一批发展难题和民生关切。
闭环监督:污水管网改造从“不满意”到 “真满意”
2022年,岚皋县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将“县城莲花山片区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然而,因征地拆迁、施工协调等难题,项目推进缓慢。在2023年初的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该项目在民生实事满意度测评中被人大代表评为“不满意”,成为全县首次公开晾晒的“不及格”项目。面对这一结果,县人大常委会迅速启动监督问责程序:一方面依据《岚皋县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满意度测评办法》,要求县政府限期三个月重新办理;另一方面成立专项监督小组,通过“月督察、季通报”机制,现场督办施工堵点,组织代表全程跟踪进展。
在人大持续高压监督下,县政府统筹资源攻坚克难,最终完成全长1.97公里的管网铺设,同步实施路面拓宽至7米,并配套亮化、绿化及安防工程。2023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整改结果进行二次测评,项目获“满意”通过。改造后的路段彻底解决了污水横流、夜间行路难问题,肖家坝社区居民周玉晓感慨:“现在路面干净,路灯亮堂,再也不用摸黑踩水坑了!”该案例成为岚皋人大构建“年初问计划、年中问进度、年末问结果”闭环监督机制的标志性成果。
刚性问责:公开晾晒测评结果 倒逼民生项目“加速跑”
岚皋县人大将“满意度测评”打造为监督利剑,建立刚性问责机制。2023年,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对10件票决民生项目进行无记名测评,除污水管网项目外,“县城停车管理与服务提升项目”同样被评为“不满意”,“殡仪馆建设项目”获“基本满意”。结果当场公布并向社会公示,引发强烈反响。
为确保整改真落实,县人大打出组合拳:一是制度约束,明确要求“不满意”项目责任单位在三个月内向常委会重新报告整改情况,二次测评仍不合格的启动问责;二是过程管控,实施“主任会议月听汇报、常委会季组织视察、年度向代表报告”的立体督办机制;三是公开加压,责任单位需直面代表询问并回应质疑。在停车管理项目整改中,交通、城管部门联合行动,新增智能停车位320个,优化重点路段潮汐管理;殡仪馆项目则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于2023年10月全面投用。通过晾晒“不满意”倒逼责任单位“红脸出汗”,最终推动3个滞后项目全部达标,彰显了“测评—整改—再测评”机制的震慑力,让监督长出“牙齿”。
长效守护:十二年守护水源地 拧紧群众“水龙头”安全
水源地保护是岚皋人大跨届监督的“持久战”。2013年,群众反映四季镇水源保护区违规建设亲水旅游项目,马俊良等10余名代表联名提出取缔建议。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立即成立调查组深入核查,发现该区域承担县城85%供水,却面临挖沙、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等威胁。在代表视察督办下,县政府当即叫停项目,并出台五项硬措施:设立保护警示牌、环保公安联合巡查劝离游泳者、严控保护区内新建住房、引导生态农业减少农药污染、推动取水口上移工程。
人大监督并未止步于短期整改。2024年9月,针对持续干旱隐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谢荧再赴四季镇水源地,督导落实《长江保护法》《汉江水质保护条例》,要求加快应急水源建设,加强日常巡河巡查,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控,坚决守住用水安全底线。2025年5月,县人大环保专业代表小组专项视察西渝高铁施工段生态措施,确保工程与水源保护协同推进。从2013年代表建议“紧急刹车”污染项目,到2025年系统性生态修复,岚皋人大以“盯住一条河、守护一座城”的韧劲,展现了监督工作的历史担当。
实践启示
岚皋县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源于三大核心机制:一是闭环管理机制,通过票决立项、过程督导、满意度测评、问责整改形成完整链条,杜绝“半拉子工程”;二是刚性问责机制,敢于公开晾晒“不满意”,以制度压力倒逼责任落实;三是长效跟踪机制,对重大民生事项跨届监督、久久为功。这些案例深刻诠释了“监督始于民意诉求,成于制度创新,终于民生改善”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逻辑,为基层人大履职提供了可复制的岚皋经验。
(作者系岚皋县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