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旬阳:文共体建设结硕果 文化惠民谱新篇

    作者:乌蒙 刘格格 时间:2025-07-28 08:59 来源:旬阳市 字号: 打印

      旬阳市以“机制一体贯通、设施一体管理、服务一体供给、力量一体调配”为路径,全面推进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通过阵地公共化、活动常态化、人才大众化等方式,构建起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2025年旬阳市“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公益培训班又如期开班了,在文化馆排练室内,古典舞公益培训班的学员们正跟着老师的节拍认真学习每一个舞蹈动作。
      “我平常对舞蹈有很大兴趣,刚好文化馆有这么一个培训机会,我就利用闲暇时间来到这里参加培训,培训过后我的舞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学员孙远大说道。
      为满足在职群体文化需求,所有培训课程均安排在晚间时段。今年开设的吉他、画画、古典舞等10类艺术课程,吸引了200余名学员参与。经过两个月的专业培训,学员们呈现出优异的学习成果,而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得益于“需求导向+专业供给”的服务模式。
      “我们是‘点单式’服务,根据受众群体的喜好程度安排各类课程,在公众号里面发布相关信息,通过网上报名的形式开设课程。课程老师都是文化馆的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学经验丰富,也深受学员喜爱。”旬阳市文化馆副高级研究馆员樊静说。
      2021年以来,旬阳市连续四年创新实施了“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选拔百名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千名文艺骨干、带动万名爱好者,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文艺领军人才228人、骨干2330人,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既实现了专业人才“向下扎根”,又推动了文艺爱好者“向上成长”,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
      在推进文共体建设中,旬阳市坚持“人才大众化”与“阵地公共化”双管齐下,既培育了一支扎根基层的文艺队伍,又打造了一批惠民便民的文化空间。作为安康市文共体建设示范点,白柳镇创新打造“1+14+N”文化服务网络,通过镇级分中心带动14个村级子中心,整合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构建起覆盖全镇的文化服务体系。暑期里,分中心成为孩子们的文化乐园,舞台剧排练室的小演员们正在认真排演《王二小放牛》,图书阅览区内的各类书籍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这些家门口的文化活动空间,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零距离”。
      “暑假送孩子到这里学习绘画,这里的老师引导他对绘画产生兴趣,在这里非常地开心,我也很放心。”家长朱万芳说道。
      白柳镇在完善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每月精心打造常态化文化活动。夜幕降临时,露天电影将光影艺术送到村民家门口,村歌“PK”让普通村民成为“明星”主角,昔日文化“边缘地带”如今焕发勃勃生机。“以前没有这个活动,下午到处闲逛聊天。现在有这个平台了,我们没事了就在这儿唱两嗓子,能够认识一些朋友,也丰富了自己的这个文化生活,我感到特别好。”双庙垭村村民宋中玺说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五化’模式为引领,重点强化人才队伍培训,推动‘文化+’‘+文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把舞台交给群众,呈现出更多富有‘白柳韵味’的群众文化活动。”白柳镇党委副书记李振亭表示。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有场所”到“有温度”,越来越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到镇、村社。无论是“文化五进”、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还是好乡音K歌赛、农民版画培训,各类特色活动在旬阳遍地开花,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精彩、长年不断档”的群众文化活动效果,让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转变为双向互动,形成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生动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Baidu
    map